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有几种(常见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软件开发 158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有几种,以及常见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4种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有几种,以及常见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4种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

1.结构化方法:分析,设计,程序设计构成,面向数据流的开发方法,分解和抽象的原则,数据流图建立功能模型,完成需求分析工作。

2.Jackson方法:面向数据结构开发方法。数据结构为驱动,适合小规模的项目,当输入数据结构和输出结构之间没有对应关系,难用此方法,JSD(Jackson Structure Prograamming)是JSP(JacksonSystem Development)的扩充

3.原型化方法:和演化模型相对应,需求不清,业务理论不确定,需求经常变化,规模不大去不太复杂时采用。

4.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分析,设计,实现,Booch,Coad,OMT,为统一各种面向对象方法的术语,概念和模型,推出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化建模语言,成为工业标准。

软件开发方法?

1:瀑布方法

所有软件方法的祖先是瀑布方法(waterfall methodology)。它之所以被称为瀑布方法是因为开发模块相互之间的依次流动,瀑布方法通过控制阀门的一系列活动组成。这些控制阀门决定一个给定的活动是否已经完成并且可以进入下一个活动。需求阶段处理决定了所有的软件需求。设计阶段决定整个系统的设计。代码在代码阶段编写。代码然后被测试。最后产品被发布。

对瀑布方法模型最基本的批评就是瀑布方法对于反馈事物发展状况耗时太长。软件的一些内容那个很容易被理解,而另一些内容则相反。因此,当用户对于手边出现的问题都没有很好理解的时候,开发人员试图先完成所有的需求(也就是说,将需求量化到实际的规格说明当中)是非常空难的。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在需求中出现一个错误,它将传播到设计阶段,传播到代码中等。同时一般不存在过程中返回的真正能力。因此,如果进入测试并且发现设计的一部分是无法工作的,那么就会进行修改并修补问题而交差,但是这种方法将会失去设计活动的所有上下文环境——你只是有目的地对系统权宜行事!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瀑布方法已经被修改成几种形式。例如螺旋式瀑布方法它继承并使用了多个瀑布模型。这种方法缩短了生命周期向下的时间;也就是说,为解决为题提供了迭代方案。

最终,大家无法脱离瀑布方法是因为它确实是合乎常规的方法。首先,这种方法可以决定将要构建的内容。接着,决定将要如何构建这些,下一步,世界构建这些内容。可以确保自己确实构建自己所需的东西(并且可以成功运行)。

2:统一过程

统一过程应用了基于处理系统首先考虑的最重要方面而实施的短期迭代开发。

开发一个寡欲各种用列(use case)的调查文档(也就是说,对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简短描述),并且开始排除那些可能对整个系统成功造成风险的用列。只要适合,就可以在开发过程中添加或者删除用列。

统一过程的4个阶段定义如下:

初始(inception):系统仍然处于决定系统内容的阶段——系统将要完成什么以及系统的边界是什么。如果系统能够很好的理解,那么这个阶段就非常短。

细化(Elaboration):正在将体系结构的风险移至系统。一种表述该阶段的说法是,“你是否已经解决了所有难题?”或者“你知道如何完成你将要去完成的事情吗?”

构造(Construction)正在完成所有相关的用列来使系统为移交做好准备,也就是说,进入Beta版本。

移交(Transition)使系统通过它的最后发布阶段以及Beta版本。它可能包括软件的操作及维护。

这是一个关注于维护要素的敏捷过程,但是仍然采用了大量用例开发,间模等方面的传统实践。

3:极限编程:

极限编程的开发过程就是以代码为中心的方法。

让用户告知你一些有关系统是如何如用转的故事描述,基于故事相互之间的重要性来定制这些系统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团队提供一个故事集合,可以在一个给定的迭代中完成他们,大约两周时间——每周工作40个小时,你将团队划分,双人应付没一个故事,在代码被编写时提供确定数量的内建对等评审。你和你的同伴在编写自己代码的同时编写单元测试。在完成自己负责的那段代码后,将其拿到集成的机器上,放入代码基线,运行从所有人的代码中积累而成的单元测试。在完成iji负责的那段代码后,将会提供一个运行系统使用户可以评审来确保自己的工作满足他们的需要。

注意极限编程并没有将软件的设计设置成一个高级阶段。相反它认为那些最前端的设计对于整个系统开发不是很有帮助,并且随着实际开发的进行它最终还是被修改。

极限编程对于需要持续提供运行系统的软件卡发来说非常适用。当缺少用户介入或者项目规模很大时极限编程方法将会不好用,因为这时协调和设计活动实际上变得更重要了。

极限编程合理地考虑开发团体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计划。

软件开发模式有哪些?

. 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

好吧,其实现在许多产品实际都是使用的“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特别是很多小公司产品周期压缩的太短。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和测试等等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边做边改模型的优点毫无疑问就是前期出成效快。

对编写逻辑不需要太严谨的小程序来说还可以对付得过去,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

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

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

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

瀑布模型是一种比较老旧的软件开发模型,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都还是一直被广泛采用的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优点是严格遵循预先计划的步骤顺序进行,一切按部就班比较严谨。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但是,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几乎被业界抛弃,其主要问题在于:

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各个软件生命周期衔接花费时间较长,团队人员交流成本大。

瀑布式方法在需求不明并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基本是不可行的。

3. 迭代模型(stagewise model)

迭代模型(也被称作迭代增量式开发或迭代进化式开发)是一种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相反的软件开发过程,它弥补了传统开发方式中的一些弱点,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生产率。

在迭代式开发方法中,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的短小的、固定长度(如3周)的小项目,被称为一系列的迭代。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采用这种方法,开发工作可以在需求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启动,并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的开发工作。再通过客户的反馈来细化需求,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

教学中,对迭代和版本的区别,可理解如下: 迭代一般指某版本的生产过程,包括从需求分析到测试完成; 版本一般指某阶段软件开发的结果,一个可交付使用的产品。

与传统的瀑布模型相比较,迭代过程具有以下优点:

降低了在一个增量上的开支风险。如果开发人员重复某个迭代,那么损失只是这一个开发有误的迭代的花费。

降低了产品无法按照既定进度进入市场的风险。通过在开发早期就确定风险,可以尽早来解决而不至于在开发后期匆匆忙忙。

加快了整个开发工作的进度。因为开发人员清楚问题的焦点所在,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效率。

由于用户的需求并不能在一开始就作出完全的界定,它们通常是在后续阶段中不断细化的。因此,迭代过程这种模式使适应需求的变化会更容易些。因此复用性更高

4. 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

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客户满意的软件产品。

显然,快速原型方法可以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快速原型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快速地建造出软件原型,一旦确定了客户的真正需求,所建造的原型将被丢弃。因此,原型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迅速建立原型,随之迅速修改原型,以反映客户的需求。

快速原型模型有点整合“边做边改”与“瀑布模型”优点的意味。

5、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

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但是,增量模型也存在以下缺陷:

由于各个构件是逐渐并入已有的软件体系结构中的,所以加入构件必须不破坏已构造好的系统部分,这需要软件具备开放式的体系结构。

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增量模型的灵活性可以使其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大大优于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但也很容易退化为边做边改模型,从而是软件过程的控制失去整体性。

在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实现基本需求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交付用户使用后,经过评价形成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它包括对核心产品的修改和一些新功能的发布。这个过程在每个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

例如,使用增量模型开发字处理软件。可以考虑,第一个增量发布基本的文件管理、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二个增量发布更加完善的编辑和文档生成功能,第三个增量实现拼写和文法检查功能,第四个增量完成高级的页面布局功能。

6.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

1988年,巴利·玻姆(Barry Boehm)正式发表了软件系统开发的“螺旋模型”,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强调了其他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螺旋模型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了以下活动: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螺旋模型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之中。但是,螺旋模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具体如下: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但要求许多客户接受和相信这种分析,并做出相关反应是不容易的,因此,这种模型往往适应于内部的大规模软件开发。

如果执行风险分析将大大影响项目的利润,那么进行风险分析毫无意义,因此,螺旋模型只适合于大规模软件项目。

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地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一个阶段首先是确定该阶段的目标,完成这些目标的选择方案及其约束条件,然后从风险角度分析方案的开发策略,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有时需要通过建造原型来完成。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该方案立即终止,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最后,评价该阶段的结果,并设计下一个阶段。

7. 敏捷软件开发 (Agile development)

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方法。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的构建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集成和可运行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敏捷开发小组主要的工作方式可以归纳为:作为一个整体工作; 按短迭代周期工作; 每次迭代交付一些成果,关注业务优先级,检查与调整。

敏捷软件开发要注意项目规模,规模增长,团队交流成本就上去了,因此敏捷软件开发暂时适合不是特别大的团队开发,比较适合一个组的团队使用。

8. 演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

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用户可以给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并且当看到核心需求实现后,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以支持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需求,首先开发核心系统。当该核心系统投入运行后,用户试用之,完成他们的工作,并提出精化系统、增强系统能力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第一迭代过程均由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集成等阶段组成,为整个系统增加一个可定义的、可管理的子集。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分批循环开发的办法,每循环开发一部分的功能,它们成为这个产品的原型的新增功能。于是,设计就不断地演化出新的系统。 实际上,这个模型可看作是重复执行的多个“瀑布模型”。

“演化模型”要求开发人员有能力把项目的产品需求分解为不同组,以便分批循环开发。这种分组并不是绝对随意性的,而是要根据功能的重要性及对总体设计的基础结构的影响而作出判断。有经验指出,每个开发循环以六周到八周为适当的长度。

9. 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 (面向对象的生存期模型, 面向对象(Object Oriented,OO)模型))

喷泉模型与传统的结构化生存期比较,具有更多的增量和迭代性质,生存期的各个阶段可以相互重叠和多次反复,而且在项目的整个生存期中还可以嵌入子生存期。就像水喷上去又可以落下来,可以落在中间,也可以落在最底部。

10. 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

智能模型拥有一组工具(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数据处理、屏幕定义、代码生成、高层图形功能及电子表格等),每个工具都能使开发人员在高层次上定义软件的某些特性,并把开发人员定义的这些软件自动地生成为源代码。这种方法需要四代语言(4GL)的支持。4GL不同于三代语言,其主要特征是用户界面极端友好,即使没有受过训练的非专业程序员,也能用它编写程序;它是一种声明式、交互式和非过程性编程语言。4GL还具有高效的程序代码、智能缺省假设、完备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生成器。目前市场上流行的4GL(如Foxpro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特征。但4GL目前主要限于事务信息系统的中、小型应用程序的开发。

11. 混合模型(hybrid model)

过程开发模型又叫混合模型(hybrid model),或元模型(meta-model),把几种不同模型组合成一种混合模型,它允许一个项目能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发展,这就是过程开发模型(或混合模型)。实际上,一些软件开发单位都是使用几种不同的开发方法组成他们自己的混合模型。

软件开发有哪些

一、从行业上划分,软件开发有以下:

1、手机

Mac OS(苹果的),Linux,Palm(最大特色是不能后台),BlackBerry(黑莓)Windows Phone(WP,不错的系统,)

Android(安卓,07年兴起的,很好的系统),还有几个新系统,三星与intel联合开发的tizen,Mozilla 公司的FireFox OS ,N900的maemo。

2、电脑

企业管理软件,如:如MES系统软件、OA系统软件、CRM系统软件、HR系统软件、ERP系统软件合同。

二、从设计领域划分,包括以下领域:

1、 桌面程序:Java、C++、C#、VB、C均可。

2、网站服务器端开发:JSP(Java语法)、PHP、ASP(C#语法)、Web App框架等

3、网站客户端:HTML、CSS、Javascript、Flash等等

4、 智能手机程序:安卓使用Java,iPhone使用Objective-C

5、底层、工具开发:C、C++

6、多功能脚本程序:Python、Perl、Ruby等等

7.、人工智能:Prolog、PDDL

软件开发有哪些模式

快速原型模型:(需要迅速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以便理解和澄清问题)

快速原型模型允许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软件的需求进行初步的非完全的分析和定义,快速设计开发出软件系统的原型(展示待开发软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和性能

(过程:用户对该原型进行测试评定,给出具体改善的意见以及丰富的细化软件需求,开发人员进行修改完善)

优点:

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减少由于软件需求不明确带来的开发风险

缺点:

A、 所选用的开发技术和工具不一定符合主流的发展

B、 快速建立起来的系统加上连续的修改可能会造成 产品质量底下

增量模型:(采用随着日程时间的进展而交错的线性序列,每一个线性徐磊产生软件的一个可发布的“增量”,第一个增量往往就是核心的产品)

与其他模型共同之处:它与原型实现模型和其他演化方法一样,本质都是迭代

与原型实现模型不同之处:它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它不需要等到所有需求都出来,只要摸个需求的增量包出来即可进行开发)

优点:

1、 人员分配灵活,一开始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源

2、 当配备人员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时,它可以提供一种先推出核心产品的途径,可现发布部分功能给用户(对用户起镇静作用)

3、 增量能够有计划的管理技术风险

缺点:

1、 如果增量包之间存在相交的情况且未很好处理,则必须做全盘系统分析

注:

这种模型将功能细化后分别开发的方法较适应于需求经常改变的软件开发过程

原型模型:(样品模型,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完善原型)

主要思想:

先借用已有系统作为原型模型,通过“样品”不断改进,使得最后的产品就是用户所需要的。原型模型通过向用户提供原型获取用户的反馈,使开发出的软件能够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

采用方法:

原型模型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完善原型,使得原型能够“快速”开发,避免了像瀑布模型一样在冗长的开发过程中难以对用户的反馈作出快速的响应

优点:

(1)开发人员和用户在“原型”上达成一致。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设计中的错误和开发中的风险,也减少了对用户培训的时间,而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正确性以及用户的满意程度。

(2)缩短了开发周期,加快了工程进度。

(3)降低成本。

缺点:

1、当重新生产该产品时,难以让用户接收,给工程继续开展带来不利因素。

2、不宜利用原型系统作为最终产品。采用原型模型开发系统,用户和开发者必须达成一致:

喷泉模型:(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为驱动的模型,主要用于采用对象技术的软件开发项目)

它认为软件开发过程自下而上周期的各阶段是相互迭代和无间隙的特性

相互迭代:软件的摸个部分常常被重复工作多次,相关对象在每次迭代中随之加入渐进的软件成分

无间隙:它在各项活动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如分析和设计活动之间由于对象概念的应用,表达分析,设计,实现等活动只用对象类和关系)

优点:

1、 可以提高软件项目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时间,适应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不便之处:

1、由于喷泉模型在各个开发阶段是重叠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开发人员,因此不利于项目的管理。

2、这种模型要求严格管理文档,使得审核的难度加大,尤其是面对可能随时加入各种信息、需求与资料的情况

螺旋模型:(适合用于需求经常变化的项目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

它主要是风险分析与评估,沿着螺线进行若干次迭代,

过程:

1、 制定计划:确定软件目标,选定实施方案,弄清项目开发的限制条件

2、 风险分析:分析评估所选方案,考虑如何识别和消除风险

3、 实施工程:实施软件开发和验证;

4、 客户评估:评价开发工作,提出修正建议,制定下一步计划。

优点:

1、 它由风险驱动,强调可选方案和约束条件从而支持软件的重用,有助于将软件质量作为特殊目标融入产品开发中

缺点:

1、 难以让用户确信这种烟花方法的结果是可以控制的

2、 建设周期长(而软件技术发展比较快,所以经常会出现软件开发完毕后,和当前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

3、 除非软件开发人员擅长寻找可能的风险,准确的分析风险,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瀑布模型:(从本质来讲,瀑布模型是一个软件开发架构,重复应用)

(核心思想:按工序将问题化简,将功能的实现与设计分开,便于分工协作,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逻辑实现与物理实现分开,依照软件生命周期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缺点:

1、 在项目各个阶段之间极少有反馈,各个阶段的划分完全固定,阶段之间产生大量的文档,增加了工作量

2、 用户只有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后期才能看到结果,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3、 需要过多的强制完成日期和里程碑来跟踪各个项目的阶段

4、 在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

(如果有信息未被覆盖或是发现问题了,必须返回到上一个阶段甚至更前面的活动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只有当上一阶段都被确认后才进行下一阶段)

5、 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优点:

1、 为项目提供了按阶段分的检查点

2、 当完成一个阶段后,只需要去关注后续阶段

3、 可在迭代模型中应用瀑布模型

按照瀑布模型的阶段划分,软件测试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注:由于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循环反馈,对于经常变化的项目而言,瀑布模型毫无价值,这种模型的线性过程太理想化,已不适合现代的软件开发模式

关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方式有几种和常见软件开发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码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