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心得(软件开发心得体会)

软件开发 167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心得,以及软件开发心得体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软件开发方法总结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心得,以及软件开发心得体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软件开发方法总结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软件开发方法是关系到软件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 软件开发方法就是软件开发所遵循的办法和步骤,以保证所得到的运行系统和支持的文档满足质量要求,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软件开发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1 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指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化开发方法强调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所开发的软件的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是面向数据流的,因此也被称为面向功能的软件开发方法或面向数据流的软件开发方法。结构化技术包括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方面内容。

1.1 结构化分析的步骤

结构化分析是一种模型的确立活动,就是使用独有的符号,来确立描绘信息(数据和控制)流和内容的模型,划分系统的功能和行为,以及其他为确立模型不可缺少的描述。其基本步骤是:

(1)构造数据流模型:根据用户当前需求,在创建实体—关系图的基础上,依据数据流图构造数据流模型。

(2)构建控制流模型:一些应用系统除了要求用数据流建模外,通过构造控制流图(CFD),构建控制流模型。

(3)生成数据字典:对所有数据元素的输入、输出、存储结构,甚至是中间计算结果进行有组织的列表。目前一般采用CASE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工具”来完成。

(4)生成可选方案,建立需求规约:确定各种方案的成本和风险等级,据此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然后从中选择一种方案,建立完整的需求规约。

1.2 结构化设计步骤

结构化设计是采用最佳的可能方法设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内部联系的技术,目的在于提出满足系统需求的最佳软件的结构,完成软件层次图或软件结构图。其基本步骤如下:

(1)研究、分析和审查数据流图。从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中弄清数据流加工的过程。

(2)然后根据数据流图决定问题的类型。数据处理问题有两种典型的类型:变换型和事务型。针对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处理。(3)由数据流图推导出系统的初始结构图。也就是把数据流图映射到软件模块结构,设计出模块结构的上层。

(4)利用一些试探性原则来改进系统的初始结构图,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结构图为止。即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逐步分解高层模块,设计中下层模块,并对软件模块结构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更为合理的软件结构。

(5)描述模块接口。

(6)修改和补充数据词典。

(6)制定测试计划。

结构化设计可以将用数据流图表示的信息转换成程序结构的设计描述。

2 模块化开发方法

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就是把一个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分解成若干可单独命名和编址的较为简单的部分,这些可单独命名和编址的部分称为模块。每个模块分别独立地开发、测试,最后再组装出整个软件系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将软件系统开发的复杂性在分解过程中降低,便于修改、维护,而且还容易实现同一个系统不同部分的并行开发,从而提高了软件的生产效率。

一般,将用一个名字就可调用的一段程序称为“模块”。在考虑模块化时,将模块定义为多大较合适,模块设计规则应如何制定成为关键,下面五条标准可供参考:

(1)模块可分解性:如果一种设计方法提供了将问题分解成子问题的系统化机制,它就能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从而实现一种有效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2)模块可组装性:如果一种设计方法使现存的设计模块能够被组装成新系统,它就能提供一种不用一切从头开始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3)模块可理解性:如果一个模块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被理解,那么它就易于构造和修改。(4)模块连续性:如果对系统需求的微小修改只导致对单个模块而不是对整个系统的修改,则修改引起的副作用就会被最小化。

一般来说,对模块采用耦合和内聚两个准则进行度量。如模块内部具有高内聚和模块间低耦合,那这样的模块就具有独立性,模块设计得比较好。

3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是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基础的,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方法为软件需求建立模型,进行系统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系统实现,对建成的系统进行面向对象的测试和维护。

如果一个软件系统是使用这样4个概念设计和实现的,则可以认为这个软件系统是面向对象的。其基本要点可以概括为:

(1)数据的抽象,即类与子类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任何客观的事物和实体都是对象,复杂对象可以由简单对象组成

(2)数据及对它的操作的一体化,即封装的概念和方法。具有相同数据和操作的对象可归并为一个类,具有封装性,形成一个包装;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一个类可以产生很多对象。

(3)属性与操作由父类向子类传递,即继承的概念与方法。类可以派生出子类,继承能避免共同行为的重复。

(4)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统一的、消息传递的方法来描述。

目前广泛使用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包括Booch方法、Rumbaugh方法、Coad和Yourdon方法、Jacobson方法、Wirfs-Brock方法和统一建模方法等。

就如何利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来开发软件,谈自己的心得体会,3000字

随着计算机世界的高速发展,软件事业的增强,软件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随处都是,但软件业也因此兴起,但作为IT业内人士则考虑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如何用一个好的软件开发方法去开发好一个软件。现在,在众多的软件开发方法中,选择了面向对象的的方法来谈谈我的个人见解。为什么要选它呢,因为这种方法在现在是最常用的一种,大多数的开发商都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

谈到面向对象,这方面的文章非常多。但是,明确地给出对象的定义或说明对象的定义的非常少——至少我现在还没有发现。其初,“面向对象”是专指在程序设计中采用封装、继承、抽象等设计方法。可是,这个定义显然不能再适合现在情况。面向对象的思想已经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如,面向对象的分析(OOA,Object Oriented Analysis),面向对象的设计(OOD,Object Oriented Design)、以及我们经常说的面向对象的编程实现(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许多有关面向对象的文章都只是讲述在面向对象的开发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或所采用的比较好的设计方法。看这些文章只有真正懂得什么是对象,什么是面向对象,才能最大程度地对自己有所裨益。这一点,恐怕对初学者甚至是从事相关工作多年的人员也会对它们的概念模糊不清。

面向对象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它是90年代软件开发方法的主流。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超越了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扩展到很宽的范围。如数据库系统、交互式界面、应用结构、应用平台、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结构、CAD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来开发软件,分析的过程都是提取系统需求的过程。分析工作主要包括3项内容,这就是理解,表达和验证。首先,系统分析员通过用户及领域专家的充分交流,力求完全理解用户需求和该应用邻域中的关键性的背景知识,并用某种无二义性的方式把这种理解表达成文档资料。分析过程得出的最重要的文档资料是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在面向对象分析中,主要由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组成)。

由于问题复杂,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有随意性和非形式化的特点,上述理解过程通常不能一次就达到理解的效果。因此,还必须进一步验证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如果发现了问题则进行修正。显然,需求分析过程是系统分析员与用户及领域专家反复交流和多次修正的过程。也就是说,理解和验证的过程通常交替进行,反复迭代,而且往往需要利用原型系统作为辅助工具。

面向对象分析(OOA)的关键是识别出问题域内的类与对象,并分析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问题域的简洁,精确,可理解的正确模型。在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起的3种模型中,对象模型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一 .首相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面向对象:

(1)对象: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

(2)对象的状态和行为。

对象具有状态,一个对象用数据值来描述它的状态。

对象还有操作,用于改变对象的状态,对象及其操作就是对象的行为。

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封装于对象的统一体中

(3)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因此,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也可以说类的实例是对象。

类具有属性,它是对象的状态的抽象,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

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实现该操作的方法来描述。

(4)类的结构:在客观世界中有若干类,这些类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通常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关系,即一般--具体结构关系,整体--部分结构关系。

①一般——具体结构称为分类结构,也可以说是“或”关系,或者是“is a”关系。

②整体——部分结构称为组装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与”关系,或者是“has a”关系。

(5)消息和方法: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结构叫做消息。在对象的操作中,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消息包含接收对象去执行某种操作的信息。发送一条消息至少要包括说明接受消息的对象名、发送给该对象的消息名(即对象名、方法名)。一般还要对参数加以说明,参数可以是认识该消息的对象所知道的变量名,或者是所有对象都知道的全局变量名。

二.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面向对象的特征和几大要素:

(1)对象唯一性。(2)分类性。(3)继承性。(4)多态性(多形性)

面向对象的要素:(1)抽象。 (2)封装性(信息隐藏)。(3)共享性

三. 面向对象和基于对象的区别:

很多人没有区分“面向对象”和“基于对象”两个不同的概念。面向对象的三大特点(封装,继承,多态)却一不可。通常“基于对象”是使用对象,但是无法利用现有的对象模板产生新的对象类型,继而产生新的对象,也就是说“基于对象”没有继承的特点。而“多态”表示为父类类型的子类对象实例,没有了继承的概念也就无从谈论“多态”。现在的很多流行技术都是基于对象的,它们使用一些封装好的对象,调用对象的方法,设置对象的属性。但是它们无法让程序员派生新对象类型。他们只能使用现有对象的方法和属性。所以当你判断一个新的技术是否是面向对象的时候,通常可以使用后两个特性来加以判断。“面向对象”和“基于对象” 都实现了“封装”的概念,但是面向对象实现了“继承和多态”,而“基于对象”没有实现这些,的确很饶口。

从事面向对象编程的人按照分工来说,可以分为“类库的创建者”和“类库的使用者”。使用类库的人并不都是具备了面向对象思想的人,通常知道如何继承和派生新对象就可以使用类库了,然而我们的思维并没有真正的转过来,使用类库只是在形式上是面向对象,而实质上只是库函数的一种扩展。

面向对象是一种思想,是我们考虑事情的方法,通常表现为我们是将问题的解决按照过程方式来解决呢,还是将问题抽象为一个对象来解决它。很多情况下,我们会不知不觉的按照过程方式来解决它,而不是考虑将要解决问题抽象为对象去解决它。有些人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干着过程编程的勾当。

在对面向对象方法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们可以知道,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是尽量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也称为问题域)与实现解决的解空间(也称为求解域)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

四 .面向对象方法学和传统方法学较之有了很大的优点:

1.它与人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传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是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以计算为中心,把数据和过程作为相互独立的部分,数据代表问题空间中的客体,程序代码则用于处理这些数据。而面向对象的方法学是以对象为核心,用这种技术开发出的软件系统由对象组成的。

2.稳定性好。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以计算法为核心,开发过程基于功能分析和功能分解,所以它很不稳定。而面向对象的方法学是基于构造问题邻域的对象模型,以对象为中心构造软件系统,它的基本做法是对象模拟问题邻域中的实体,以对象间的联系刻画实体间的联系。由于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以对象为中心构造的软件系统也是比较稳定的。

3.可重用性好。

传统的软件重用技术是利用标准函数库,也就是试图用标准函数库中的函数作为“预制件”来建造新的软件系统,但是,标准函数缺乏必要的“柔性”,不能适应不同应用场合的不同需要,并不时理想的可重用的软件成分。而在实际开发一个新的软件系统时,通常多数函数是开发者自己编写的,甚至绝大多数的函数都是新编的。

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在利用可用的软件成分构造新的软件系统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它有两种方法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对象类:一种方法是创建该类的实例,从而直接使用它,另一种方法是从它派生出一个满足当前需要的新类。它所实现的重用性是自然的和准确的,不像传统的方法是刻意的。

4.较易开发大型软件产品。

在开发大型软件产品时,组织开发人员的方法不恰当往往是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用面向对象方法学时,构成软件系统的每一个对象就像一个微型程序,有自己的数据,操作,功能和用途,因此,可以把一个大型软件产品分解成一系列本质上相互独立的向产品来处理,故它比较容易开发大型软件。

5.可维护性好。

用传统的方法和面向过程语言开发出来的软件很难维护,然而面向对象的方法由于存在下面几种原因故维护性好。

因素:面向对象的软件稳定性比较好。

面向对象的软件比较容易修改。

面向对象的软件比较容易理解。

面向对象的软件易于测试和调试。

最后:

目前,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国际上已,有不少面向对象产品出现。我相信这种方法在不断地完善下不仅现在适用,就算再将来,它也会被相当多的开发商使用的。

就如何利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来开发软件心得体会

面向对象技术是软件技术的一次革命,在软件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随着OOP(面向对象编程)向OOD(面向对象设计)和OOA(面向对象分析)的发展,最终形成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OMT(LbjectModellingTechnique)。这是一种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它以对象建模为基础,从而不仅考虑了输入、 输出数据结构,实际上也包含了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所以OMT彻底实现了PAM没有完全实现的目标。不仅如此,OO技术在需求分析、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这三 个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和质量

指标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彻底地解决了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从而宣告了软件危机末日的来临。

自底向上的归纳

OMT的第一步是从问题的陈述入手,构造系统模型。从真实系统导出类的体系,即对象模型包括类的属性,与子类、父类的继承关系,以及类之间的关 联。类是具有相似属性和行为的一组具体实例(客观对象)的抽象,父类是若干子类的归纳。因此这是一种自底向上的归纳过程。在自底向上的归纳过程中,为使子 类能更合理地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可能需要自顶向下的修改,从而使整个类体系更加合理。由于这种类体系的构造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符合人类 的思维规律,因此能更快、更方便地完成任务。这与自顶向下的Yourdon方法构成鲜明的对照。在Yourdon方法中构造系统模型是最困难的一步,因为 自顶向下的“顶”是一个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且功能分解有相当大的任意性,因此需要开发人员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而在OMT中这一工作可由一般 开发人员较快地完成。在对象模型建立后,很容易在这一基础上再导出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这三个模型一起构成要求解的系统模型。

自顶向下的分解

系统模型建立后的工作就是分解。与Yourdon方法按功能分解不同,在OMT中通常按服务(Service)来分解。服务是具有共同目标的相关 功能的集合,如I/O处理、图形处理等。这一步的分解通常很明确,而这些子系统的进一步分解因有较具体的系统模型为依据,也相对容易。所以OMT也具有自 顶向下方法的优点,即能有效地控制模块的复杂性,同时避免了Yourdon方法中功能分解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OMT的基础是对象模型

每个对象类由数据结构(属性)和操作(行为)组成,有关的所有数据结构(包括输入、输出数据结构)都成了软件开发的依据。因此Jackson方法 和PAM中输入、输出数据结构与整个系统之间的鸿沟在OMT中不再存在。OMT不仅具有Jackson方法和PAM的优点,而且可以应用于大型系统。更重 要的是,在Jackson方法和PAM方法中,当它们的出发点——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即系统的边界)发生变化时,整个软件必须推倒重来。但在OMT中系 统边界的改变只是增加或减少一些对象而已,整个系统改动极小。

需求分析彻底

需求分析不彻底是软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在目前,这一危险依然存在。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不允许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种种问题。正是由于这一原

因,人们提出了原型化方法,推出探索原型、实验原型和进化原型,积极鼓励用户改进需求。在每次改进需求后又形成新的进化原型供用户试用,直到用户基本满意,大大提高了软件的

成功率。但是它要求软件开发人员能迅速生成这些原型,这就要求有自动生成代码的工具的支持。

OMT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需求分析过程已与系统模型的形成过程一致,开发人员与用户的讨论是从用户熟悉的具体实例(实体)开始的。开发人员必须搞清现实系统才能导出系统模型,这就使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避免了传统需求分析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

可维护性大大改善

在OMT之前的软件开发方法都是基于功能分解的。尽管软件工程学在可维护方面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使软件的可维护性有较大的改进。但从本质上讲,基于功能分解的软件是不易

维护的。因为功能一旦有变化都会使开发的软件系统产生较大的变化,甚至推倒重来。更严重的是,在这种软件系统中,修改是困难的。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微小的修改也可能引入

新的错误。所以传统开发方法很可能会引起软件成本增长失控、软件质量得不到保证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正是OMT才使软件的可维护性有了质的改善。

OMT的基础是目标系统的对象模型,而不是功能的分解。功能是对象的使用,它依赖于应用的细节,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由于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需求变化时对象的性质要比对象的使用更为稳定,从而使建立在对象结构上的软件系统也更为稳定。

更重要的是OMT彻底解决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在OO语言中,子类不仅可以继承父类的属性和行为,而且也可以重载父类的某个行为(虚函数)。利用这 一特点,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功能修改:引入某类的一个子类,对要修改的一些行为(即虚函数或虚方法)进行重载,也就是对它们重新定义。由于不再在原来的程 序模块中引入修改,所以彻底解决了软件的可修改性,从而也彻底解决了软件的可维护性。OO技术还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和健壮性。

关于软件开发方法与技术心得和软件开发心得体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扫码二维码